《资治通鉴》

《资治通鉴》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最大博宏大者。由北宋名臣、名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篡
,历时十九年,全书共294卷,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年),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
年(公元959年),前后共1362年。《资治通鉴》的内容以政治、军事和民族关系为止,兼及
经济、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,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、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策的描
述,以警醒世人。
四库全书总目评价《资治通鉴》,说它“网罗宏富,体大精深,为前古所未有”。
“《资治通鉴》作为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典范,以其文笔之精审流畅,内容之丰富翔实,录事之求实考信,思想之博大精深而蜚声中外,倍受推崇。该书共二百九十四卷,计三百余万字;其记史也,上自周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止于后周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,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。在这部史学巨著中,司马光着眼于为政之方略得失,前世之兴衰隆替,集兴邦之略,匡君之言,为臣之道,善治之规于一体;融语言的艺术性、生动性,思想的哲理性与深刻性于一炉,前承古人,后照来者。《资治通鉴》问世九百余年,已刊刻出版七十余次;一代伟人毛泽东,一生曾阅读此书十七遍,可见其影响之深远,受国人推崇之程度。《资治通鉴》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,在世界史学上亦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”
治通鉴特色及评论
窃以先哲经世之书,莫善于司马温公《资治通鉴》,其论古皆折衷至当,开拓心胸。若能读此书,将来出而任事,必有掀起循而不至失坠。
——曾国藩
《资治通鉴》这部书写得好,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,但叙事有法,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,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,借此熟悉历史事件,从中吸取经验教训。
——毛泽东
学习历史,有助于开阔视野,鉴往知来。
——江泽民
元世祖忽必烈重视《资治通鉴》:请儒士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;设立蒙古国子学,用蒙古语译写的《通鉴节要》作为教材。
明太祖朱元璋推崇《资治通鉴》:每日早晨进行研读,“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,身体力行《通鉴》原则。”
清圣祖康熙迷恋《资治通鉴》:经常翻阅,说《通鉴》“事关前代得失,甚有裨于治道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