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二十四史全译》

国家“十五”出版规划重点图书
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
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
《二十四史》是中华民族嬗递传写了近二千年的国史,向由“国家开局,宰臣董理”。对前史的修撰与定编,以及为着阅读与流传而对古史进行注释、翻译、考证、辑佚,这两个命题是我国每一时代政治领袖维系民
族史延续不可推委的责任。国家在一定时期组织对国史进行再整理、官刻颁布这一制度,彰显于雕版印刷技术成熟的宋代,责成教育机构主持,使之成为全国通用的版本。有宋以来,已成宋国子监本十七史、明国子监本二十一史。清乾隆帝钦定典名《二十四史》,于1739年开始全面整理刊刻,史称武英殿本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,共和国成立后,毛泽东主席即指示在全国调集人才,对《二十四史》进行标点、校勘,历时二十年。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,对国史进行的第一次现代化处理。由于二十世纪以来,汉语的书面语体已全然变革为现代汉语,1991年由许嘉璐先生主持、全国高校古籍所担纲,对二十四史原文本着训诂的原则进行了现代汉语翻译,历时十三年。这是进一步对国史的现代化整理,也是秉承自治史以来的传统,体现史为今用的精神,更是对用古汉语书写的国史所做的抢救性的全面译释,为后世国人留下一部方便阅读的国史。
《二十四史全译》首版之际,为纪念这一出版盛事,特精制珍藏本八百套以供方家收藏。每套二百一十三册,五十二函。编号从零零一至八零零,每套均有惟一编号,并附有收藏证书及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。珍藏本为六十克蒙肯纸印刷,封面为二百三十克贵族蓝水秀纹特种纸,烫金书名、压凸腾龙;扉页为一百二十克雪花纸,二十五克云龙纸做前衬;函套为纯麻嵌以精美实木木雕,函套装饰条及别签均用乌檀精制,内置实木书简,刻有首版珍藏本的编号。
抢救中华文化的艰苦努力——《二十四史全译》
最完整的版本: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二十四史全译本,纪、传、志、表无一遗漏。
最便捷阅读的版式:采取文白一一对照的版式,便于阅读、学习、理解和使用。
译文准确:高校古籍整理所当代专家亲自翻译、审定、学术含金量高,注意采纳两年考研成果,译文准确。
译文精当全面:用古籍整理的原则对待译文;对原文的用字从音、形、义的各方位理解训释。
译文文采俱佳,用词讲究,并且在形式上尽量保留古文的风采:文中的歌赋及乐词,翻译要求全部译文工整压韵,形式上仍保持诗歌的样式。注意文意的形神兼备。
各志书(制度史)的翻译,尤为注重科技用词的准确:由专家再三核准,是各科目专门史绝的参考研究资料,为当前各类《二十四史》翻译版本所不具备。
修史、读史,以史为鉴,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,但是,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,阻碍了人们阅读史书的努力。现在能够直接阅读文言文史书的,已经越来越少。如再不抓紧翻译,《二十四史》将可能如同梵文一样,成为只有少数人能够读懂的古文字。
在世界所有的古代语言中,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,内容异常丰富,但因语言奥古,时至今日,有四大圣典之称的《梨俱吠陀》、《娑摩吠陀》、《夜柔吠陀》和《阿达婆吠陀》,以及两大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和《罗摩衍那》却只能束之高阁,仅供少数学者研究之用。为了避免《二十四史》重蹈四大圣典两大史诗的命运,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其翻译成现代社会通行的白话文。但《二十四史》翻译的难度之大,超出了常人想象,也大大出乎主编许嘉璐的预料。能担此任者,必须是既通晓中国历史,又精通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专家学者。特别是对天文等专门学科的翻译,除文字功底外,还必须同时具备古代和现代的相关专业知识。兼具上述多种能力的学者屈指可数。用“抢救”一词来形容当时(1991年)的紧迫感是恰如其分的。
|